作者:邱盛華
你自我感覺良好嘛?沒關係,我也是!在心理學的領域裡,這種對自己良好的感覺稱做「烏爾剛湖效應」,該名稱是美國作家蓋瑞森.凱羅爾(Garrison Keillor)虛構的小鎮,那裡「所有女子都強勢,所有男子都英俊,所有兒童都比普通小孩優秀。」而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,指人一種總覺得自己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,給自己許多方面打分都高過實際水準的心裡傾向。
我的財務狀況!?應該還不錯
回到我們自身財務狀況上面,我們心中也可能冒出「雖然沒有存錢,但我也不是亂花錢的人啊!」、「我這樣的狀況,已經比很多認識的朋友好很多了。」、「又不是要大富大貴,像我這樣的小資族很夠了吧。」等等的聲音,這難道也是自我感覺良好嘛?
其實,財務的好與不好非常主觀,因為社會上總有人比我們的條件更好,當然也會有狀況不如我們的人存在,而就像前面提到的,大腦會傾向認知自己在水準之上,不然都跟別人比較自己沒有的東西,那未免也太痛苦了。
話雖如此,那有沒有什麼比較客觀的方法可以用來檢視自身財務狀況的呢?一種做法就是用「理財金三角」去衡量。
理財金三角(631法則)
相傳是美國勞工局針對100位25歲的年輕人進行長達40年的資料追蹤,統計出來最適合大多數人資產配置的方式,簡單來說,就是將一般家庭年收入,進行三等份的分配,分別是日常生活支出60%、投資理財30%、以及保險支出10%三大部份,概念如下:
生活支出:
一般支出、償債支出、撫育支出、稅負支出、雜費支出等,不超過家庭年收入的6成,另單身的花費相較於家庭少很多(通常無房貸、撫育支出),最好保持在年收入的5成以內。
生活支出越低,可以用來投資理財的錢就越多,資產也相對成長快速,反之生活支出過高,則沒有資源投資理財,無法累積資產,我們也可以用支出的比例衡量是否過度消費(也可能是薪水過低)。
投資理財:
比例越高越好,可依照短、中、長期不同的財務目標將資源做分配,短期靠儲蓄,中長期靠投資,透過資產配置有計劃的完成生涯規劃及重要的人生目標。
保險支出:
醫療險、傷害險、壽險、產險等保險費用,在財務管理上保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用10%的年收入,保障資產是很明智的作法。但弔詭的是,在台灣不管是什麼險種,最好都要有「還本」功能,好像繳了可以拿回來就不算虧,殊不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除了買過多的保險導致投資理財的資源壓縮外,保障之於不還本的定期險還遠遠不如,因此強烈建議購買保險以純保障的定期險為優先。
依實際需求規劃
藉由理財金三角,我們可以更清楚了解自身財務狀況,若三項數值都在範圍內,那恭喜你的資產累積速度可期,若一項不合格,那也還算正常,但若是兩項甚至三項都未達標準,那就要思考是否真的感覺自我良好了。
特別補充說明,每個人的財務實際狀況和需求都不相同,並沒有必勝的法則或一套萬用的公式,只是藉由不同的理財方法,可以讓我們反思自身的理財模式,進而去擬定適合的財務規劃。
留言列表